在去年进行的全校教学效果优秀奖评审中,化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许云老师荣获一等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王老师表示:“教学是一项良心活。每一节课都用心去讲,让学生在每次课中都学到有用的知识,这既是作为老师应有的工作态度,更是老师的责任所在。”
王许云老师2008年6月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膜分离、微生物燃料电池、固体废弃物处理。先后作为学术骨干承担和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及省部级项目十七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及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省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一项。
王许云主讲的化工原理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修课的学生人数一般在120人到150人。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要令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授课内容上而且对其发生兴趣,王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能讲出真东西来。虽然讲授的是一门基础课,固定内容相对较多,每个学期王许云都会在课程中增加新内容,如加入新的知识点,结合新的教材授课等等。“我平时经常搜集国内这门课讲得比较好的高校的相关课程材料,然后根据我们课程安排和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吸收加工,扬长避短。”王许云介绍,化工学院学生每年的考研率非常高,结合这个特点,她以自己搜集整理的我校学生报考比较多的多所高校的考研资料为基础,在课上涉及相关内容时,会随时向学生点出考研时可能遇到的考点,并以互动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考虑到有些学校在考研时比较看重学生对工程案例的掌握程度,王许云会在课堂上以讨论课的形式提出案例,让学生对案例发表看法,然后她再加以点评并由此深入讲解相关知识点。另外,在讲到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时,她会在课件中插入表现化学反应的录像、动画等,使学生获得对所学知识以及知识的实际运用的直观了解。“我可以保证,我们的化工原理课同目前化工专业排名全国第一的天津大学的一样好!”王许云自信地说。
“教学效果如何是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出的”,本着这个理念,王许云很重视及时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及遇到的问题。在她看来,每个学期的第一堂课非常重要,因为“如果在第一节课中能够抓住学生的心,学生不但会提起对这门的学习兴趣,而且会主动与老师交流一些心里话。”每次面对新学生的第一节课,王许云都会先介绍自己,并给学生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要求他们每人发一封E-mail,在邮件中既可以发表对课程的建议,也可以谈对大学生活的想法。而在讲授完课程内容后,她会再给学生留一项拓展所学知识的任务,例如,在课上讲到化工原理中的单元操作,她就要求学生们在课下找出除了书上提到的种类还有哪些新的操作;第二节课一上课,她就把话筒交给学生,请他们就上次布置的任务发言。“很多学生在课下都会发来邮件,每封邮件我都会回复。一旦起了个好头,学生们就习惯用邮件和我说些心里话。”为了趁网络速度比较快的时候回复学生邮件,王许云通常会在上课前四、五十分钟左右到办公室,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做回复;在课前十分钟左右,她会到教室详细解答学生们在邮件中提出的问题。
在回复邮件过程中,王许云特别留心哪些学生反映自己在学习中有困难,哪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并会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邮件下载下来,作为教学的参考。同时,对每学期布置的前几次书面作业,她会全部批改,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根据学校规定,只批改三分之一的作业就可以了。王老师介绍,在化工原理课考试中,平时的听课、讨论、实验等环节占30%的分数,因此她在课上的要求比较严格,经常会找学生提问问题以及进行当堂小测验,把学生的学习兴奋点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对学生在每个环节的表现记录,她也会注意保存整理。有一次,有一位学生因为对考试成绩有疑问去找王许云老师,她便找出试卷以及平时的记录,与这个学生一起一份份地检查每个得分点。最后那个同学对自己获得的分数心服口服,对王老师说:“老师,没想到您对我们这么用心。我回去一定好好复习!”
“每次上课见到学生们认真听讲时的眼神,我都会感到与他们心灵的交流,同时更加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一生的影响。”王许云说,这令她时刻努力实践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并深深体会着作为教师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