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程经验都是在生产现场得到的”
这是近日记者就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有关话题采访时,化学工程博士点学术带头人、化工分离过程校内实习基地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建隆教授说的一句话。 李建隆于1986年获得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其后在我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多年来,他带领科研团队通过理论创新及新技术开发,解决了20余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国际性技术难题,为山东省境内的齐鲁石化、山东海化、山东东岳化工、金岭化学等企业的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了企业的一致好评。为掌握一线的工程生产情况,李建隆每年都会下厂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每次下厂,他都会去生产第一线亲自考察和指导。在仪征化纤做项目期间,李建隆曾一天中三次爬上68米的高塔,再用软梯下到塔内指导施工。时值炎夏,当他出塔之后,工作服已被汗水浸透。 齐鲁石化氯碱厂聚氯乙烯装置PVC干燥系统采用国外旋风分离器除尘,由于除尘效果不理想导致:排放气含尘量不达标,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产品跑损,造成经济损失。李教授受齐鲁石化公司委托于2007年夏天展开相关研究。他带领研究人员冒着装置区近60摄氏度的高温进行现场测量与调研,为项目的改造实施打下了基础。经改造实施最终使排放气含尘量从约800mg/m3将至100mg/m3以下,达到了环保排放标准。 “我的工程经验都是在生产现场得到的!”是李教授多年来深入生产一线,扎扎实实搞科研,实实在在服务企业的真实写照,更是他能取得企业信任,获得众多科研成果的根本原因所在。
“工科的科研一定要为生产一线服务”
这是李建隆教授对工科科研工作的定位,也是他多年科研一直坚持的理念。 2006年,受山东某化学有限公司委托,李建隆开始从事有机硅单体合成流化床反应器的研究工作。该反应器是有机硅生产的核心装置,国外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国内最大生产装置仅为6万吨/年。某化学公司在建设1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生产装置时,受关键技术限制,项目曾一度停止无法进行。此种情况下,李建隆率领课题组日夜攻关,仅用六个月时间就设计出了全新的有机硅单体合成反应器、洗涤精馏塔等核心装备与技术,并已申请专利8项,其中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其余六项发明专利均进入实审阶段。目前该生产装置已顺利投产,为企业新增产值约20亿元/年。 有了实践经验后,还需要把知识、经验与生产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工程一线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在想什么、想听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工厂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需要专家在现场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2007年,山西化肥厂邀请李建隆做技术指导。进厂之前,李建隆对厂家生产何种产品、使用哪些生产工艺并无了解,而到生产一线考察一个小时后,他就生产中可能存在哪些工程技术难题以及应当从哪些方面解决这些难题,如数家珍地向企业负责人讲了一个多小时。企业领导听后既惊讶又叹服地告诉李建隆,厂中一些设备已经使用了二十多年,对设备中的许多问题他们一直束手无措,而今天这一个小时的讲解对他们而言如醍醐灌顶,使得整个局面豁然开朗。 “做工科不但要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具体生产过程的改造方案,还需要根据遇到的具体情况,通过运用适当的工程技术手段绕过当前在理论上无法突破的问题,实现预期效果。”李建隆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齐鲁石化塑料厂在生产中曾一度遇到高温熔融塑料冷却后堵塞管道的难题,当时国内外解决此问题的思路都是致力于提高除雾装置的效率,效果却始终不能尽如人意。李建隆通过详细了解整个工艺流程及其设备,发现这其实主要是一个排放问题,气体中携带的高温熔融塑料流动性差,因此容易聚集,影响进一步除雾。他根据这种实际情况提出定期加热使熔融塑料粘度下降以利于排放的解决方案,在没有对设备进行任何改造的情况下解决了这一国际性难题。
“要做出高水平的课题,必须有实践经验的支持!”
谈到学校日前启动的“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培训项目”,李建隆非常赞同。他认为,青年教师要想做出高水平的课题,在工程上做出成绩,必须有踏踏实实的精神和实践经验的支持,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他说,科研,尤其是工科的科研,只有在为企业实际生产的服务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例如,如何在大规模系统或大型设备中保持在实验室环境中获得的化学反应效果是工科中的重要课题,而上述效果的达成需要通过对大型设备的内构件设置来实现,这就要求课题研究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作基础,更要熟悉生产一线的机器设备,能够充分构想设备的内部结构,而这一切都要以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为基础。 同时,李建隆特别强调创新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他说,当一项科研开发完成时,就应该达到国际上的最先进水平。这是自己多年科研中一直坚持的理念。在他看来,工科领域的一些关键技术都是由所属领域的理论体系作支撑的,前沿理论课题的研究可为工科研究提供手段、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工科研究者的任务是将前沿科研成果引入工程领域,而且要从做关键技术的开发入手,通过技术的集成,逐渐过渡到整体工艺或成套技术的开发,并由此开发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技术。因此,“工科的创新不只是理论问题,真正解决问题是工程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工科创新的主体应是在理论引领下充分认识问题,结合工程开展创新性思维,提出创新性理念。”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科学研究过程中,李教授始终坚持瞄准科技最前沿,在把握其最新动向的基础上自主创新,由此推动我国高端企业的技术发展。截至目前,李建隆教授已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七十余篇;申请专利19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获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由他率领的科研团队正在开展流态化多晶硅还原炉的开发研究,已申请发明专利四项,有望在短期内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使我国多晶硅生产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正在开展的秸秆热裂解制生物油技术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支持,亦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正在进行样机试制工作,项目投产后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