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实验教学中心
 首页 | 中心介绍 | 新闻中心 | 通知公告 | 教学工作 | 科研成果 | 工作环境 | 资源下载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建设教学科研并重的优势学科群
2009-02-16 15:58  

  “建设教学科研并重的优势学科群”——这是今年4月10日陈学玺院长在化工学院双代会主题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标志性口号。
  化工学院是我校建置最早的二级教学单位之一,其前身是1958年山东化工学院成立时的化工系;2002年,青岛化工学院更名青岛科技大学,化工系更名化工学院。
  化工学院发展到今天是几代人艰苦奋斗的结果,其中,1999年实行大规模扩招以来十年时间里,化工学院抢抓机遇,办学规模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单一的化工专业发展成以化工为骨干学科,轻工、生物、制药紧密联系、相互支持和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群。本科招生数量增加了5倍,研究生招生数量增加10倍以上。化工学院通过持续多年的教学改革,宽口径招生,按大类培养,三次大规模修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完成了合并和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教改任务,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品牌专业,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五年来,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2005、2009年连续两次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正在申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抢抓机遇,争取到中央与地方共建基金和山东省骨干学科建设经费以及学校实验建设经费一千多万元,极大改善了教学和科研公共条件,同时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化工学院在改革发展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教学科研并重的优势学科群正在不断发展建设中,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潜力。

进一步发挥人才和学科群优势,陈学玺(化工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化工学院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尤其是近10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化工学院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办学层次均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原先单一的化工专业发展成以化工为骨干学科,轻工、生物、制药紧密联系、相互支持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群。在重视规模发展的时候、化工学院兼顾内涵发展,不断积累办学资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蕴涵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特别是已经形成的人才优势,不仅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而且已经开始转化为持续上升的科研教学优势。如2007、2008年获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是全校获取国家级项目最多的二级学院之一;2008年获得国家863主课题1项,实现了重大项目零的突破;科技论文、专利和科研经费,近5年来一直以5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6年,获得省级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07年获得山东省和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2008年获得山东省和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近五年,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2005、2009年连续两次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正在申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化工学院近些年之所以在遇到一些不利因素的情况下仍能顺利发展,应该看到,广大化工人身上蕴涵着一种负责任的正直、勤奋精神和对整体局势和具体事物的分析和把握。
  化工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到现在,应该正确估计发展形势,在不放松本科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对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应该有足够的关注和引导。只有时刻关注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使事物得以顺利发展。
  当然,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不利因素和工作不足。如,科研方向不够凝练、未承担国家级大型工程项目、近几年未获得国家级奖励、科研条件还很简陋等。
  今后一个时期,学院将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进行教育改革,积累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使广大师生受益,对外有较大影响;申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加强教学、科研梯队建设,凝练科研方向,有意识地支持5-8个方向明确,实力较强,有凝聚力,有发展潜力的教学科研梯队;申请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博士授予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力争科研立项数目和经费有较大突破,争取国家级大项目,酝酿国家级奖励。同时,围绕学校强势学科,在多学科相互支持、渗透基础上,为化工、轻工、生物、制药等专业体系进一步融合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人才和学科群优势,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大化工学科群,实现化工学院的持续、科学发展。

“人才是化工学院最大的优势”,王精才(化工学院党总支书记):

       可以说,“人才优势是化工学院最大的优势”。
  近年来在实施“青岛科技大学人才战略”过程中,化工学院在原有双聘院士基础上,增设了“泰山学者”岗位,引进了一批海内外人才;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化工学院注重对原有师资的培养,先后有20余位教师在职获得博士学位;目前化工学院专职教师88人,其中泰山学者1人,海河学者1人,教授2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0人,占教师总数的80%。设有9个教研室、1个山东省A类实验室、1个化工测试中心和5个专业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化工学院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与使用,选拔了一批年轻的博士担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在全院9个教研室中有6个教研室主任是年轻博士。
  化工学院已经形成了十多个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团队,如,以李建隆、郭庆杰、于世涛、陈学玺、武玉民、刘福胜、陈夫山、刘均洪、滕大为、郑世清、田黎、王洪光等一批教授为带头人的科研团队,这些团队都有着稳定或较为稳定的科研方向,相互独立又相互依托支持。在他们的带领下,仇汝臣、吕志果、金欣、丁军委、朱兆友、邵宏波、刘全兰等一批青年教师也已经崭露头角。人才优势促使化工学院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为学院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我们的名气是靠‘拚刺刀’拚出来的”,李建隆(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我们这个团队已跟山东的中盛、鲁西化工,青海的中信国安等十余家企业签订合同总额在1470万元的科研合作项目。
  产学研结合是科技大学的亮点,也化工学院多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但是,产学研合作不是那么简单的。尽管我们在化工方面有特色、有优势,但是,青岛科技大学名气比不上清华北大,人家企业认“清华”、“北大”;我们明明在有些方面比他们强,但是企业就是把项目给了清华北大,而不给我们。
  我们在社会上的名气是靠“拚刺刀”拚出来的。举个例子:2004年,我们争取到齐鲁石化的一个小项目,科研经费也只有几万块钱,对方还不是很愿意把项目给我们。这个项目我们提前完成了,项目完成后的第二年——2005年,他们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主动找到我们,“没想到李老师给我们解决大问题了!”从那以后,每年齐鲁石化科技处都跟他们有合作。如今,我们已跟国内上百家企业进行过合作,并逐步获得了他们的认可,成为了长期的合作伙伴。我们跟齐鲁石化合作的过程,其实只是化工学院乃至整个青岛科技大学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一个缩影,大家都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化工学院有一个很好的科研氛围,不同专业、不同团队的科研方向不同,但大家之间能够协同作战,这是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与其他同类学校最大的不同之处。许多重点院校的教授都是牛人,每个人都很厉害,但他们不一定能联合在一起做事;而化工学院的每一个老师可能不是很强,但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就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开发出一些国内急需的技术。

坚持“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于世涛(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天然资源中心和精细化工教研室实际上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自2000年以来,已先后承担包括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主课题、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省部市级项目,15项各类横向科研课题,累计到位科研经费1000万元。目前已形成精细化工开发、生物可再生资源利用开发、环境友好清洁催化技术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而且科研过程中,大家时刻注意瞄准学术前沿和高端技术,并及时把这些技术应用到自己的科学研究中来,如,天然资源中心近年来致力于研究的“离子液体介孔筛精细化工技术”,在几个国家级项目中都有体现。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青岛科技大学化工过程实验教学中心

山东省青岛市郑州路53号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